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https://m.39.net/pf/bdfyy/zjft/

新津鳞齿鱼复原图。胡惠清绘

新津鳞齿鱼(Lepidotesxinjinensis)

■分类位置:雀鳝目,鳞齿鱼科,鳞齿鱼属,新津鳞齿鱼

■化石产地:四川省新津县城南石厂湾。

■层位与时代:嘉定群夹关组,早白垩世。

■命名人与命名年代:苏德造,年。

20世纪70年代初,在京城西二环白石桥大街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办公室里,虽然夜深了,可是还有一名中年学者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着鱼化石标本,低头查询着国外的侏罗纪时期的鱼化石资料。

他就是中国古鱼类化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苏德造。

苏德造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中生代的鱼类化石。新津鳞齿鱼就是其中之一。

新津鳞齿鱼照片。杜治摄

年3月中旬,四川新津的一位石工在城南石厂湾山腰采石时发现了一块鱼化石,此鱼长约一尺,体呈纺锤形,最宽处约为体长的三分之一,头长等于体宽,颅顶倾斜度大、吻长、半歪型尾,鳞片较细,呈菱形。年春,苏德造教授与四川省地质矿产研究所地层组在雅安地区调查鱼化石时,新津县文化馆将多年前收藏的一块鱼化石借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这种鱼类化石很少发现有完整的,通常只保存孤立的鳞片或骨质骨板。而这块化石标本保存完好,颅骨上有突起纹饰,鳃区的鳃盖骨厚实,前上颌骨牙齿钝锥形,齿骨上的牙齿粗壮,鳞片呈纵向排列,其上有很厚的珐琅质,呈现出很强的光泽感。

新津鳞齿鱼头部复原图。胡惠清绘

鳞齿鱼是在中生代时期非常繁盛的一类全骨鱼类,晚三叠世开始出现,侏罗纪最繁盛,白垩纪晚期灭绝,其地理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球,在欧、南美、北美、亚、非洲都有化石记录,在广袤的海洋及江河湖泊中都有出现。在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在四川侏罗系地层中发现得最多。将新津鳞齿鱼的形态特征与在四川盆地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重庆鳞齿鱼、泸州鳞齿鱼相比,新津鳞齿鱼在个体大小和体形上虽与重庆鳞齿鱼相似,但是在鳞片无杵臼式关节这一点上与滇中早白垩世的姚安鳞齿鱼相似,但后者个体较小,头长小于体宽,吻钝,眼眶中等大小,次眶骨数目较多,背鳍鳍条数目较多,鳞片无锯齿、背缘腹缘均无嵴鳞。同时也与法国的启莫里统、英国波倍克层所产的脊鳍鳞齿鱼很接近,但后者的吻不如新津鳞齿鱼那样突尖、下眶骨系统的骨片较小特别是居眼眶之前的下眶骨更为萎缩、方骨颇小、鳃盖骨高与宽之比的比值较大、腹鳍较靠近臀鳍、鳞片较小、横列鳞数目较多、背峭鳞不发达以及有后匙骨等。鳞齿鱼的种类很多,其头部骨骼特别是颊部的次眶骨变化相当大。许多研究者曾对该属不少种类的鱼的头骨制作过复原图,而整体复原的很少。但由于吻部骨骼常常保存不佳,其复原图大多不完整。新津鳞齿鱼标本保存相当完整,尤其难得的是其吻部骨骼保存较好,为我们增添了这方面的知识。

鳞齿鱼和恐龙、鱼龙这些中生代明星生物共存于同一时代。年,查里格(Charig)和米尔纳(Milner)在英国的沃克氏重爪龙正模标本的胃部发现了鳞齿鱼的鳞片和牙齿以及幼年禽龙的骨骼,由此推断鳞齿鱼可能是重爪龙的一种食物来源。别看鳞齿鱼听起来名气不显,它在中生代的水生生态系统里却扮演着重要角色。四川保存有大量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恐龙化石,说不定新津鳞齿鱼也曾是它们的盘中餐。

背景知识

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的名称由来

三叠纪的名称是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出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以及其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的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侏罗纪时期,地球上要比三叠纪时拥有更多的独立陆块,导致海岸带增多。侏罗纪的名称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布朗尼亚尔于年提出的,源于瑞士、法国交界的侏罗山,侏罗山有很多大规模的海相石灰岩露头。因为经历了三叠纪末期的大灭绝,所以各种动植物都非常稀少(属于休养生息的阶段),但其中恐龙总目一枝独秀,伺机称霸陆地。侏罗纪中晚期以后,恐龙成为地球上最繁荣昌盛的优势物种,此后统治地球1.5亿年,直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

白垩纪是中生代第三个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白垩系,位于侏罗系之上、新生界之下。“白垩纪”一词由比利时地质学家达鲁瓦于年创用,名称来源于英吉利海峡两岸的白垩层,英文Cretaceous来源于拉丁词Creta,是白垩土或石灰的意思。白垩层的岩石是一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主要由一种叫做颗石藻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构成,颗粒均匀,用手可以搓碎。

雷昊马昕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