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穷游,指经济不宽裕的旅游者,在自助游的过程中,尽量地节省开支。杜甫就是一个经常穷游的人,按他穷游的资历,完全可以称之为穷游达人。杜甫的穷游,可以分为狭义的穷游和广义的穷游两种情况。狭义的穷游,主要目的是游。广义的穷游,除了涵盖狭义的穷游外,还包括行役途中捎带着的游玩。例如,杜甫在蜀道上的跋涉,就属于广义的穷游。本文所说的穷游,包括广狭两义。
话说回来,杜甫前半生的漫游生活,还是不差钱的。杜甫的父亲杜闲,先后任过兖州司马和奉天令,官职比较高,俸禄自然也比较丰厚,对于杜甫漫游所需川资,还是有能力提供的。况且当时正处在开元后期和天宝初期,国家盛极而衰的迹象还比较隐蔽,因此物价低廉,钱很禁花。杜甫十九岁那年,游晋至郇瑕(今山西临猗)。次年,他的漫游生活正式开始:吴越,漫游四年;齐赵,漫游五年。漫游持续的时间这么长,估计把吴越、齐赵的山山水水全游遍了,都不带留“死角”的。隔了三四年,又游梁宋,并再游齐赵。前后数次漫游,累计时间当在十年以上。一个青年,长年累月四处游玩,也不做点儿什么营生,是不是有点儿匪夷所思?其实,青年士人外出漫游,是当时的社会风尚,杜甫不过是更加任性一些罢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唐朝开元时期及天宝初期,国家是多么昌盛,民间是多么殷实。还应看到,对于未来的诗圣来说,这种长期的无忧无虑的漫游生活,是一种必要的“战略性储备”,除了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结交朋友,还造成了诗人后来心理上的巨大的时代落差感,正因为杜甫亲身体验过盛世的繁荣,亲自分享过盛世的时代红利,他在安史之乱以后所产生的盛衰之感、身世之感才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可以说,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形成,与此有很大关系。
杜甫后半生的旅程,基本上就是“穷游”了。限于篇幅,我们对杜甫后半生足迹所及不能面面俱到。这里从杜甫后半生行役和游历的路线上,截取成都周边游这一段,谈谈杜甫穷游的情况。
杜甫说自己“野兴每难尽”(《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又说“频游任履穿”(《春日江村五首》其二),可见其游兴之高。杜甫在成都西郊安家以后,或者是正常外出,或者是因成都兵乱有家难回,穷游过成都周边的许多地方,穷游的安排也比较密集,时间跨度为上元元年(年)至广德二年(年)。已知成都周边杜甫足迹到过的地方,大致为新津、青城、蜀州(今崇州)、汉州(今广汉)、绵州(今绵阳)、梓州(今三台)、玄武(今中江)、射洪、通泉、盐亭、阆州(今阆中)、苍溪等地,其中有的地方还不止游过一次,如新津县,杜甫累计去过三次,其中上元元年秋去过一次,上元二年春去过两次。杜甫的《游修觉寺》和《后游》均作于上元二年春:
游修觉寺
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
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
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
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
后游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如今修觉寺已无遗迹,挺遗憾的。假如该寺尚存,知名度肯定很高。苏州的寒山寺,凭借张继的一首七绝诗就能闻名遐迩,新津的修觉寺,有杜甫的两首五律名篇作宣传,知名度当在寒山寺之上。
杜甫在成都周边的穷游,与今天的所谓穷游有很大区别:一、景区景点免门票;二、住宿免费,驿站、寺院、官署和朋友家里,都是可以住的;三、穷游之处无商业氛围;四、交通主要靠两条腿走,有时候也有马骑。五、有地方官接待,伙食标准还不低,经常喝酒吃肉;六、当面分享别人的经验,而不是通过网络;七、经常有地方官陪游。区别虽然很大,但仍然属于穷游。穷游最大的特点就是省钱,杜甫就基本上不费什么川资。今天最会省钱的驴友,恐怕都要比杜甫花钱多。杜甫差不多每到一地,都有地方官热情款待并亲自陪游,现在的驴友,谁有这么大的面子?因此,本文说杜甫是穷游达人,并没有夸大其词。杜甫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面子,原因有三点:一是杜甫有不少官场上的沾亲带故的人脉;二是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他本人也曾在朝中做过左拾遗;三是杜甫的诗负有盛名,可以为东道主们助兴。
风景游的地方特别多,花钱又特别少,符合这两条,就可以叫做穷游达人了。杜甫除了符合这两条外,还根据旅途中的经历和见闻,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山水诗,这就把穷游达人做到极致了,可以称为达人中的达人。
杜甫的穷游看起来很风光,其实杜甫并不这么认为。杜甫的成都周边游,主要是避成都兵乱期间进行的以梓州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穷游。这种特殊背景下的穷游,总的来说,杜甫并不开心。他的郁闷心情,从他的《严氏溪放歌行》一诗可见一斑:
天下兵马未尽销,岂免沟壑常漂漂。
剑南岁月不可度,边头公卿仍独骄。
费心姑息是一役,肥肉大酒徒相要。
呜呼古人已粪土,独觉志士甘渔樵。
况我飘蓬无定所,终日戚戚忍羁旅。
秋宿霜溪素月高,喜得与子长夜语。
东游西还力实倦,从此将身更何许?
知子松根长茯苓,迟暮有意来同煮。
杜甫郁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他在梓、阆一带滞留的时间长达一年零八个月,这一时期的穷游是客中做客。二,时局堪忧。杜甫滞留期间,西蜀受到吐蕃的入侵,边防告急。吐蕃还一度陷长安,代宗出奔陕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追求,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有了这两条,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才算完美,一个人大格局的形成才算有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里所说的“行万里路”,是指对古人而言的“行万里路”。今人的“行万里路”,与古人的“行万里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交通十分发达,轻而易举就可以行万里路。这种“行万里路”,是不算数的。
杜甫之所以能够成为诗圣,原因当然很多。而行万里路,必是其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古代的大诗人里边,李白、苏轼、陆游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面尤为突出。杜甫与他们相比,不遑多让。我有时候突发奇想,是不是行程的远近,与文学成就的高低正相关?孟浩然和王维,也是走过一些地方的,但是远不如杜甫的足迹广。杜甫的文学成就明显高于王孟,这里边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假如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恐怕应把行程远近上的差别考虑进去。再如,白居易、柳宗元、李商隐、李清照等文学史上地位非常重要的人物,都不失为走过很多路的旅行家。不过,他们在“行万里路”上,还是要打一些折扣的。或许这也是白居易、柳宗元、李商隐尚不能与李杜并列、李清照尚不能与苏陆并列的诸多因素之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