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微更新”是指对(村)社区的微型公共空间和老旧建筑进行精细、精致的改造提升。“更新”二字意味着前后对比物理变化是必然的,但更新完成后还能不能与周边产生点“化学反应”呢?今年,成都市新津区花桥街道黄桷树社区将当地棉花沱小区旁一处荒地打造为劳动实践教育示范基地,成为附近新津区第三小学、桥津幼儿园学生们的“第二课堂”。

这处劳动实践教育示范基地的大名叫“劳思耕乐园”。乍听名字有些拗口,但文化气息很浓。“名字出自《国语》中的《鲁语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花桥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两个月以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之地,丛中还“藏”着些许垃圾。今年9月,黄桷树社区启动了此地“微更新”,发动居民、学生、老师齐上阵,平整土地、松土施肥,平米的土地上相继种上了蓝莓、草莓,土豆、韭菜,莴笋,打造出了“一米菜园”、“螺旋花园”、“育苗温室”等十多个场景。

因临近新津区第三小学、桥津幼儿园,“劳思耕乐园”从动议伊始就成了“校地纽带”,特别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创共赢”的联动机制,让“乐园”显得与其他微更新项目与众不同。

“打造的过程是学校和社区,师生与居民共同完成的,项目完成后又服务于学校师生和附近居民”,花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这里是学校开展生态教育、农耕教育、食育教育的场所,就近把教室从校园延伸到了田园,成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为学生观察植物生长、认识肥料与劳动工具以及进行种植体验提供了场地。此外,附近居民也能养花种菜,留住乡愁,开展亲子活动。”

自打造完成,“劳思耕乐园”便受到了社区居民、当地师生的一致好评。目前,新津区第三小学、桥津幼儿园依托劳思耕乐园,已开展了“小农人成果风采”“我的空间我打理”“我的种植秘密”等各类常态劳动课程和实践体验课程,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去感知自然、体味劳动。接下来,社区还将继续强化活动营造,通过农耕文化的返璞式回归,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得到知识,让居民在劳作中记得住乡愁。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李玥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