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去了一趟武侯祠。武侯祠始于公元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建筑群分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走进大门,只见亭台楼阁,碑刻题记,苍松翠柏,碧草青竹,恢弘肃穆。武侯祠与惠陵相邻,这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杜甫的《咏怀古迹》中写道:“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熟知三国文化的人都会到这里,在脑海里寻找那个动荡年代君臣际遇而演绎的惊天动地的历史画面,去感受浓郁的三国文化。在武侯祠,至今依然没有答案的谜团就是惠陵是不是刘备的真墓?惠陵古冢高12米,周长米,四周古木参天,修竹葱茏,红墙环绕,气象森古,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历代文人墨客在拜谒惠陵时都留下了不少的文字。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武侯庙古柏》写道: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宋代爱国诗人陆游也感叹:“陵边四五家,苑竹居接栋”,都生动地描绘出惠陵当年古柏苍郁、千竿绕径的景况。说到刘备墓,史家和民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史家说,惠陵就是刘备的真墓。民间认为刘备当年在奉节白帝城死后,尸体根本未运回成都下葬,现在游人在成都城南所看到的惠陵,不过是刘备的弓剑冢,而刘备的真身与甘夫人一起,就地葬在奉节的永安宫下。民间还有一种传说,彭山等地流传了一句民间谚语:要看刘备墓,西出新津三十五。据说有人在新津的莲花坝发现一座墓冢,当地人称之为“皇坟山“。人们说“皇坟山“就是刘备之墓,并且还有许多离奇的故事。当然每个说法的笃信者,都会拿出很多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让我们跟着这三方的思路,还原一下风云际会的三国时代场景。据《三国志》记载:公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为报东吴袭杀关羽之仇,不顾大局,不听从谏,执意东征伐吴。七月,举倾国之兵沿长江而下,孙权畏惧,派人请和,刘备盛怒不许。第二年夏天,东吴青年将领陆逊用火攻之计,在湖北猇亭一带大败蜀军,刘备退守白帝城,于公元年四月病死在永安宫。五月,灵柩运回成都。八月葬于成都南郊,史称“惠陵”。《三国志》的编撰者是陈寿,四川南充人,生于公元年。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太康元年(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而他的父亲,原为马谡的参军,因失守街亭,马谡被诸葛亮挥泪斩了,他的父亲也受到牵连。按理来说,陈寿距离三国时期的蜀国近,对三国的历史典故比较清楚,《三国志》中的史料应该是可信的。这也是很多史家认为惠陵就是刘备真墓的主要依据。其他史书记载也大致相同。《华阳国志》载:“章武三年五月,梓棺至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太平寰宇记》载:“惠陵即先主刘备陵也”,“先主祠在成都府八里,惠陵东七十步”。《四川通志》记载:“汉昭烈帝惠陵,在华阳县南八里,旁即汉庙”。可见,惠陵不但是刘备真墓,而且是三人合葬,这是没有疑义的。第二种观点认为,似乎也非常有道理。刘备是在公元年6月10日病逝于白帝城(现重庆奉节县),刘备死的时候是夏天,天气炎热,而白帝城离成都有多公里,以三国时期船的速度,而且是逆流而上,从白帝城到成都至少得一个月时间,这么长的时间,把刘备的尸体运回成都,几乎不可能。古人讲究的是入土为安,何况是帝王之家,没有必要将刘备的遗体运到千里之外的成都去下葬。虽然《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了刘备的灵柩由永安运到成都,并葬在惠陵,从运灵柩到下葬整整用了三个月,这么长的时间,刘备的灵柩都没有下葬,想想也不太可能,书上只说是刘备的灵柩,并未说刘备的遗体也在其中。对这种说法,有些人似乎找到了证据。这个证据就是一个关于盗墓贼的故事。据传,唐代一个任永安(奉节)县令,此人很贪财,听说刘备和甘夫葬在永安大堂下面,便生出了歪点子,想盗点随葬宝物用用。闲下来时,便到处寻找入口,最后发现,在大堂后室地下好像有个空洞。一天晚上,许由悄悄地将地上石板撬开,真的发现下面有一个地窖,里面还有一条石梯往下通。许由举灯,顺梯而下,一下子摸进了刘备和甘夫人的合葬墓内。正在心中窃喜,打算撬开棺材盖取宝时,许由在棺材前看到了一张纸条,上书16个字——“许由许由无冤无仇私开吾墓罚汝上油”。许由吓了一大跳,刘备已死了几百年,怎么会有人知道自己的名字?还知道自己会来盗墓?许由还真让吓着了,赶紧依纸上所言,给刘备棺材前的长明灯添了油,掩好盗洞,退了出来。自此,许由再也不敢想歪点子,发昧心财了,由贪官变成了不贪不占、远近闻名的清官。御任时,许由亲书“奉公守节”匾额,悬于大堂,以赠继任者。据说,“奉节”这个地名就是取“奉公守节”头尾二字而来。对于这段传说,只能说是一段神奇的故事,但以此来佐证刘备墓在奉节,似乎缺少可信度。至于第三种说法,更是带有传奇色彩。说刘备陵墓在四川眉山市彭山的莲花坝,持这种说法的理由主要是说彭山当地风水较好,又是刘备养马场,离成都又近,只需半日时间,而且彭山历来是皇陵的所在地,当然也只是传说了,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持不同意见的人说,彭山的莲花坝离白帝城太远,也差不多有多公里的路程。而且彭山的莲花坝所谓的刘备墓并没有准确的位置,只是传说有一座山是刘备墓所在地,如果要发掘,则要探测整座山才能找,连现在人都无法找到。根据《彭山县志》记载,民国时期,有人自称刘备后裔的在这里结庐守墓,还说留有刘氏族谱,不过这个人已经死了,族谱难以找到,也无从考证。细数历史上的战乱年代,无一例外都是盗墓猖獗的时代。如三国时期曹操设立摸金校尉,专门盗墓养兵。董卓组织军队大规模盗取西汉东汉两朝帝王的陵墓。尤其是派了吕布挖掘了西汉最有名的“汉武帝刘彻”的——茂陵!不仅取走了陵墓中所有的金银财宝,还乱翻刘彻的棺椁,侮辱武帝的尸身。后世的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还有民国时期。每逢乱世,盗墓必然盛行一时,最出名的是孙殿英,把慈禧、乾隆的陵墓盗了个底朝天,被骂作“东陵大盗”。这些盗墓者为了钱财不顾一切,四处盗掘以补充军饷粮饷,尤其是代表着无数金银财宝的帝王陵墓,更是值得他们去冒险。对于诸葛亮这样大智之人,对盗墓贼事情不仅了然于心,更是有一套破解盗墓贼的方案。作为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惠陵”,千年来,世人都知道就在惠陵,却从没有被盗挖过。难道真的是后人所说的诸葛亮发明机关,并以此来震慑盗墓贼吗?大家不觉得奇怪吗?关于刘备墓是弓剑墓的说法,最初来源于宋代的官方,到明代又为官方再入碑记就广为流传了。究其真实原因,大抵不过是为了防止盗墓而已。笔者认为,惠陵不是刘备真身所在之地。个人觉得有必要还原一下刘备一生经历。熟读汉末三国史的人都知道,刘备是一个非常仁慈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枭雄,一个政治家,这就决定了,他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都要考虑多方面的利害关系。虽然有的人说刘备是一个极尽伪善之人,但是从他对待自己两位兄弟的态度来看,也是做到了当初结义之时的誓言,无论是出自什么目的,刘备的平常时候的做派也称得上是一个正人君子。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三国演义》时说,“与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开启了对刘备仁义和诸葛亮智慧的争论,字面意思就是刘备厚道的有点假,诸葛亮足智多谋得像妖怪。刘备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一介草民,一路委曲求全,直到登上蜀国皇位,对于这样具有复杂人格的人来说,无论如何也会想到死后会是什么结局。在那样的一个动荡不堪的年代,深知刘禅懦弱,难堪大任,蜀国命数多寡,其实已经被他想到,身后之事如何,盗墓辱尸之事在一个尚未强大的国家中难免会发生,这些其实已在刘备的预料之中。所以,他不会让诸葛亮劳师动众把自己运回成都。运回成都的行为的也只是为了安抚宗亲贵族和心系蜀国的百姓。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诸葛亮上奏章给后主刘禅,遵照先主的遗嘱,服丧期间仪容举止要适当,朝中百官进行哀悼,满三天就脱去哀服,到下葬那天,再按葬礼行事。又传,陵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吴夫人两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甘皇后,后主刘禅之母--甘夫人,先死,葬于南郡,追谥为皇思夫人,刘备称帝后,下诏将其迁葬于蜀。在迁葬途中,刘备病殂。诸葛亮为此奏请刘禅,认为应将甘夫人与刘备合葬惠陵,刘禅准奏,与刘备同时入葬惠陵。22年后,穆皇后也就是吴夫人逝世,也与刘备合葬惠陵。诸葛亮殿西侧是刘备墓,史称“惠陵”。由诸葛亮亲选宝地,葬刘备于此。《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八月,葬惠陵”。据《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故名刘备墓称“惠陵”。陵墓中还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后人永远都会相信历史,正史都记载了,难道还有错吗?也正因为,后人盲目地相信历史,才会形成今天的“惠陵就是刘备墓”的结论。其实,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无论是在永安释放的信号,还是将花费大量时间刘备从永安运回成都举动,这些行为其实就是向世人告知,我要将先主刘备运回成都了。同时也是因为担负托孤重任,在蜀国自然成了最高统帅,顺理成章地也就成了信息的源头。至于当年修建惠陵的人,没有半点消息对外透露,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习》也都没有提及过。人们因为相信历史记载,就连罗贯中也要遵循《三国志》的精髓去演绎一出又一出精彩的故事。这和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擅长策划的空城计套路如出一撤。在盗墓贼行事逻辑中,这样如此高调的空城计,就在暗示后人,惠陵就是一个弓剑墓。至于刘备真墓在哪里,凭借当时天下第一军师诸葛亮智慧,能让后人轻易猜测到吗?自古以来,帝王的坟墓自古以来就是盗墓者最大的目标,帝王墓家被盗之事时有发生,可是从历史记载来看,惠陵从未有被盗的迹象。为什么刘备之墓会躲过此劫呢。个中的缘由,就是刘备的遗体根本就没有葬于此地,惠陵只是一个衣冠冢而已,那些专门研究盗墓的人,自然也不会枉费心机去盗挖一个假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