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东连新津、彭山,南与眉山、蒲江、名山、雅安接壤,西界芦山,北邻大邑,东西长68.5公里,南北宽35.5公里,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年全县设3镇、40乡,人口59.14万,民族14个,少数民族84人。县治临邛镇,东距成都75公里,南去雅安71公里。今属成都市辖县。邛崃古称临邛,建置迄今已余年。两千多年间,临邛或为县,或为郡,或为州,素称“天府南来第一州”。治所临邛城(今临邛镇),为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蜀守张若主持修筑,与成都、郫城、江州(今重庆市中心区)同为四川的四大历史文化古城。“临邛自古称繁庶”。这里经济开发早,西汉时,临邛人即已开发利用天然气煮盐。西汉文学家扬雄在《蜀王本记》中记述:“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井上煮盐”。晋朝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述:“临邛有火井。……井有二,[一燥一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临邛人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距今至少已有余年,是人类历史上最先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方,早于西方余年。临邛自古饶盐铁之利。据《汉书·货殖列传》载:“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曰,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另有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卓氏临邛冶铁场、程郑铁场与宛城的孔氏铁场,同为当时全国著名的三大铁场。盐铁生产,在古代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汉时,临邛即专设盐、铁官。汉宣帝时,并“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迄至宋代,更设惠民监,专司冶铁铸铁。临邛又是巴蜀最早植桑养蚕、生产丝绸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古代远通西、南亚各国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隋唐以至明清,临邛所产之丝布为蜀锦增色,并以“邛州贡布”进入宫廷。邛陶品种繁多,烧造精美,中外驰名。“南朝时,四川成都和邛崃等地先后设立瓷窑,烧青瓦”。“四川地区唐代瓷窑以邛窑最有代表性……成为影响最大的民窑……取得这个窑系的代表资格。因而可将四川的民间窑系称为邛窑系”。其精品在今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以及英法等国博物馆内均有收藏。十方堂邛窑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临邛素有“酒乡”、“茶县”之称。唐时,邛酒为宫廷佳饮。唐代诗人李商隐、杜甫,前蜀相韦庄,南宋陆游,当代文学家郭沫若等都有诗词赞誉邛酒。邛茶,制作精细,工艺考究,历史悠久,远销西南诸省及康藏地区。西汉时,茶叶生产已初具规模。《茶经》、《古代巴蜀》中均有有“临邛产茶”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将临邛列为产茶十七州之一。《元丰九域志》载:“邛崃火井茶场,邛州贡茶,造茶成饼……”。均可概见茶业之兴盛。临邛竹纸,明清以来,远销四川东、西、南诸县,曾使“车船争路,商旅敛财”。悠悠余载,由于先民的艰苦开发,卓越经营,加之临邛城地处川藏交通要冲,故临邛一直为方圆数百里的物资贸易集散地,为四川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邛崃县志)作者/来源:鲁北老头儿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866.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