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亿欧网
刘与张是川商首富的AB面。
文丨郭海惟
编辑丨顾彦
题图丨unsplash
年,日本东京,一家中国火锅店刚筹备开店。店员开门时,惊见一个40岁的中年男子跪在门前,这人自称是餐饮店老板,听说这家店做得很好,特来拜师学艺。这家火锅店便是海底捞。
海底捞年成立于四川简阳,目前是中国最大的餐饮集团之一。其创始人张勇亦出生于简阳,年迁籍新加坡后成为当地首富,目前以近亿身价成为全球餐饮首富。
此前多年蝉联川商首富的,是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来自四川成都新津县的他,和兄弟们仅凭元起家,逐步打拼成年入亿的中国饲料大王,并曾多次登顶中国首富。
养殖与餐饮——以美食闻名的成都,围绕着“吃”出了两代川商首富。
刘张二人有着鲜明的川人性格,但年龄相差20岁,二者的生意道路、性格标签迥异。某种意义上而言,50后刘永好与70后张勇,代表了两个不同时代的商业生力军。理解刘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川商、理解中国的商业历史。
本文将回顾两代川商首富的成长历程,试图讨论两代川商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草根青年
年秋,一位光着脚的小年轻出现在长安街上。他身处红色人海,迎面是天安门城楼上迎风挥手的毛主席。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汹涌的人群,时代的光照射在他的眼睛里,让这个15岁的大男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之美。
挥舞着小红本的他无法想象,23年后自己竟然会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代表民营企业家向政府和社会发表演讲——《私营企业有希望》。
这个即将开始戏剧性人生的少年,便是现在的农业大王、四川首富、新希望集团创始人刘永好。
年,刘永好于清华大学新教学楼门前
图源:青岛画报
刘永好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刘大墉是新津当地的法官,母亲郑康致曾受训于黄埔军校,建国后成为当地的人民教师。在很多人还不识字的时候,刘永好家中就摆着《参考消息》等只有干部家庭才能有的各类杂志书刊。刘永好兄弟四人能都考上大学,离不开家庭的熏陶。
理想主义下躁动不安的青年,是小刘永好的画像。很快,不安分的小刘永好,第一次展现出了他在经商上的天赋。
18岁时,刘永好插队到新津当地的古家村。虽然身处穷乡僻壤,但刘永好和哥哥刘永行用90元的爆米花机,在3个月的时间内就帮集体赚到了元。这次粗糙的市场经济实践,给刘永好留下了“市场经济”能干大事儿、进而改变人生的朦胧印象。
年,刘永好参加了当年举办的一次临时高考,成功考进了四川省德阳机器制造学校,读机器制造专业。毕业后,他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当时的大学老师,并在校内认识了自己后来的妻子,校医李巍。有着受人尊敬的工作和温柔娇妻,刘的前途充满了希望。
暂时将视野离开新津县。正当刘永好插队下乡时,离古家村70公里外的简阳县,婴儿的啼哭声让一个普通的张姓工人家庭平添了不少欢乐。男方是当地工厂的厨师,女方则在当地小学教书。作为长子,家人给他取了个单名“勇”字,似是注定了他年轻时“咋呼”的性格。
如果说刘永好是大家口中的好孩子,那么张勇的童年几乎就是刘永好的反面。
与从小爱学习的刘永好不同,张勇并没有如此优越的家庭环境,从小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初中毕业后他去了技校学手艺,常常逃课不做作业。据说,张勇的许多作业都扔给施永宏代写,而施永宏正是后来海底捞的二号灵魂人物。
毕业后,张勇去了一家拖拉机厂当焊工。在工作中张勇也并不认真,经常迟到旷工早退。
玩世不恭的张勇,既没有好孩子的刻苦努力,也没有展现出生意人应有的潜质,财富与名望似乎与他无缘。
由于焊工的收入实在太低,当知道隔壁阿姨卖烧鹅成了万元户后,张勇下海做了好几次“投机倒把”的生意,均惨淡收场——引进赌博机时在长途汽车被骗,倒卖汽油时甚至被沿路的司机在脸上吐唾沫,开店时花费的租金和物料也比邻家贵了整整一倍。
北大教授黄铁鹰在回忆青年张勇时,直呼其为“爱上当的张勇”。令黄铁鹰感到困惑的是,张勇被骗了一次又一次,却依然会相信下一个“局”。
年,在一次比较成功的串串小火锅生意后,张勇爱上了店对面理发店的员工。沉浸在爱情里的他,卖掉了门店“专职”谈了半年恋爱,最终抱得美人归。
也正是那一年,刘永好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在人民大会堂发表演讲《私营企业有希望》。
一个是四川的骄傲,一个是小个体户。很难想象,两个家庭迥异、成长经历差距巨大的男人,竟然在二十年后殊途同归。
锋芒初露
年,刘永好的父亲刘大墉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刘大墉曾遭遇不公、被下放牛棚,却依然深爱着这片土地。弥留之际,他对儿子们说道:“我一生想为国家多做点事,却没能如愿,但你们大有希望。”
某种程度上,刘永好及三位哥哥用一生忠实于这个嘱托。即便身家百亿,刘永好依然穿着百元皮鞋、普通西服;在街边剪15元的头发,50年没有变过发型;不爱开豪车,吃饭只爱“老三样”——麻婆豆腐、回锅肉和蚂蚁上树。
这一年时,兄弟四人曾打算建立电子厂生产音响,但被大队书记叫停。当两年后农业政策春风吹起的时候,四人一拍即合——既然工厂办不了,就办个农场。
四人变卖家产,凑了元启动资金。年,31岁的刘永好与三个哥哥一起创立了“育新良种场”,正式拉开了自己惊涛骇浪的人生。
从养鸡场到鹌鹑厂,育新良种场很快打开规模,到年时已经成为年产值40多万的地方龙头企业。优异的成绩甚至引起新华社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