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扑面而来的中国年味儿,香喷喷的豆包。”

在昨天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豆包、馅饼、饺子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及的北京冬奥“中国味”。

豆包,也叫粘豆包,常用大黄米和芸豆馅自制而成,是东北地区一种传统食物,也是人们冬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典故:“都饱”,寓意团圆

很久很久以前,在奈曼旗土城子一带有一个贫困的村子,村子里有一户姓万的人家,家中只有婆婆、儿媳和孩子三口人,日子过得十分困难。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别人家都在准备包饺子做年夜饭,可万家什么都没有。无奈之下,儿媳妇只好到财主家去借,财主知道她家很穷,借了也还不起,就送给了她一块已经酸了的正准备扔掉的黄米面。

回到家后,万家儿媳把红豆烀熟捣碎弄成了馅,用酸黄米面包了起来,可面太脆,怎么也包不成饺子,于是她就包了很多豆馅圆团。蒸熟了以后,婆婆说,我这么大岁数了,还头一次吃到这么好的东西,叫什么名儿呀?儿媳说,这是酸黄米面包豆泥,既然今天全家吃了一顿饱饭,就叫它们“都饱”吧。婆婆说,有豆子馅儿的,就叫豆包吧,没馅的就叫粘团,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

而就在这一天,玉皇大帝心血来潮,决定到人间体恤民情。恰巧来到万家,见他家里贡的不是饺子而是黄团子,于是就问财神爷这是什么,财神爷说可能是用什么面做的金元宝。玉皇大帝拿起一个尝了尝,感觉好吃极了,便让财神爷用金元宝把锅里剩下的黄团子都换了带走,财神爷换完后,又把从别人家拿的饺子也放在了锅里。

再说万家儿媳,见桌上的豆包吃没了就去锅里拿。掀开锅盖一看,豆包都变成了金元宝,锅里还有许多饺子,她急忙回屋问婆婆,婆婆激动地说一定是老天恩赐让我们从此过上好日子。从那以后万家的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这事儿很快就传遍了大村小落,于是家家户户都纷纷效仿。从此,过年吃粘豆包就演变成为了北方的习俗。

起源:爱吃粘食品的满族

任何一种美味的食物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东北民众对这小小的粘豆包情有独钟也是有原因的。其实,早在《清朝野史大观》中就有记载:“满人嗜面,不常嗜米,种类极繁”,满族人自古就有爱吃粘食品的习惯,而粘豆包也正是起源于满族的食品。

满族形成了这种饮食偏好不仅仅因为粘食品好吃可口,更重要的是它特别扛饿,吃了以后身体强壮有力。

东北在古代并不是汉族人的聚居地,而是满族的发祥地。满族人善骑射,野外长时间的打猎需要干粮,东北的冬天寒冷,天气干燥,而粘豆包体积小又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随身携带,适合于人们远程外出从事狩猎活动和出征作战,也曾作过八旗军的军粮。据记载,当年努尔哈赤挥师南下入主京城,军队冬季口粮的主力就是粘豆包。

可以说,大清国的半壁江山里,有粘豆包的一份功劳,后来汉族人受到启发也渐渐地喜欢上了食用粘豆包。

现今:冬天必备“正经干粮”

在东北,做粘豆包的整个过程叫“淘米。一入腊月家家户户忙个不停,首先是泡米,选上好的大黄米、粘大米、玉米碴,凉水浸泡2天以上,捞出后经开水淘洗,再捞出用箩筐沥干,准备磨面。

经过石碾磨好的面粉,再用筛箩筛分,取面粉最细腻柔和的部分作为面粉备用,最后再将磨好的面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掺和均匀。和面时用开水烫面,然后在自家炕头蒙上棉被发酵一夜才能用。馅料的话,最常用白豆馅和红豆馅。

因为粘豆包是整个冬天都要吃的“正经干粮”,每家每户要做几十上百斤。制作的时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来帮忙,坐在热乎的炕上一边包着粘豆包,一边唠着家长里短,非常热闹。

做好的粘豆包经过一夜的冷冻,将金黄透亮的黄米饽饽装入大缸内储存,这也象征着丰衣足食,四季平安。

拓展阅读:黏性食物如汤圆,怎样吃比较健康?

—全文完—

内容来源:在东北,豆包到底是不是干粮!?,东北情报局1部,查看全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