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崇庆”地名由来之探析
何江
四川省崇州市,过去叫崇庆县,“崇庆”之名由来已久。
崇州
绍兴十四年(年),宋高宗将潜藩蜀州升为崇庆军节度。孝宗继位后,淳熙四年(年)将崇庆军改为崇庆府。“崇庆”之名沿用至现代,有年的历史。
可“崇庆”有何含义呢?一般认为乃“尊崇庆幸”之义,也有说是“崇敬庆贺”。但古书上从未有过这样的记载,这其实是现代人望文生义的解释,很难说就是宋高宗赐名的本意。
那么,“崇庆”本义究竟为何?茫茫历史,我们还能找回地名的真正由来吗?
一
南宋志怪集《夷坚志》记录了一件事,与“崇庆”有关[1]:
夷坚志
崇宁三年(年),成都人凌戡诣阙告言:蜀州新津县瑞应乡民程构[2](原注:本名犯光尧嫌名),家葬父母,其坟山上常有火光紫气。诏下本郡,令速徙它处,仍命掘其穴成池,环山三里内,自今不许为墓域,郡每以季月差邑官检视。明年,诏以其地屡有光景动人,宜为奉真植福之所,乃建道观,名曰寅威,赐田十顷,岁度童行二人。后二年,光尧太上皇帝诞降,实始封蜀国公,竟以潜藩升为崇庆军节度,遂应火光紫气之祥。而程氏子名适与帝嫌名同,天命昭灼如此。
虽然《夷坚志》记录的多是奇闻琐事,但这件事却是真实的。《宋会要辑稿》对此也有记载,“蜀州民程构家坟地有火光紫气之祥”,皇帝因此下诏,“宜以其地创建为寅威观”[2]。
粗看这个故事,不过是说蜀州出现祥瑞,多年后获得皇帝恩赐,由州升级为了军节度。然而,历史上祥瑞并不稀见,州升军也只是普通体制调整,两件事相隔40年,很难将其建立因果联系,有什么值得惊讶呢?崇宁三年,作者还没出生呢,偶然看到一段旧事,记录时还用了一个“竟”字来加重语气。须知,让作者惊讶的,不是高宗封蜀国公,而是蜀州升崇庆军这件事,难道蜀州升军,比它成为皇帝潜藩更加重要吗?崇庆军与祥瑞有什么特殊联系吗?
如果细看还会发现,文中一再提及乡民本来的名字与高宗相同,而且用了较大笔墨讲述祥瑞来自其父母坟山,似乎在说蜀州升崇庆军节度这件事,与乡民和其父母坟地有关,这才是他将两件事联系起来大感惊讶之处。虽然这么说,我们今天根本无法理解。
《夷坚志》作者洪迈,高宗朝先后任起居舍人、秘书省校书郎、国史馆编修、吏部员外郎等职,他博览群书、笔耕不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最知名的作品是《荣斋随笔》。借助在高宗身边做秘书、史官的机会,他必定了解许多重要决策的背景和过程,但受身份所限,不能直接把皇帝的秘密明写出来,只能隐晦地记入笔记。他很可能知道高宗取名“崇庆”的真正意图。
容斋随笔
洪迈究竟想暗示什么?虽然不确定,但总有一种似有似无的感觉。那不如让我们暂且放下,来看另一段关于“崇庆”的记载。
同为南宋人的楼钥,在其所著《攻媿集》中,记录了一篇宋光宗的敕书[4]。光宗任命汪德输为知崇庆府,临上任前告知他任命背后的原因:
敕具官某:始吾高宗开公社之封,实自蜀国,寻以崇庆名军,盖久而后,冠以府号,地望滋重矣,选侯可轻乎?惟尔祖首贰元帅府以佐中兴。尔为恂恂,克守家法。简池之政,平易无华。卑以左符,往守兹蜀。念之哉,无忝尔祖,则不负寄委此邦之意。
翻译成白话就是:将要赴任的你听着,先帝高宗的蜀国公封号,就源自蜀州。后来以“崇庆”作为军额名,又冠之以府号,与我皇家有很深厚的渊源,你可以轻视吗?只因为你祖上曾辅佐先帝中兴大业,而你为人恭谨温顺,遵守儒家道统,在简池的政绩,谦逊而不务虚,所以才赐给你官符,派你到蜀州任职。希望你不要辜负你的先祖,也不要辜负我委托你管理这个地方的用意。
细细品味这段话,能够读出光宗的话中之意。他想对汪德输讲:你的先祖曾经辅佐我的先祖,今天我又安排你去我先祖的潜藩任职,你要恪尽职守、努力工作,以此来回报我刻意的安排。这里面,光宗特别强调了“崇庆”这个军额名,似乎“崇庆”也是“地望滋重”的重要内容?试想一下,如果“崇庆”没什么特别含义,只是随便取的一个名字,他还有必要在这里专门点出来吗?单说蜀州是高宗潜藩,不就已经可以突出其特殊性了吗?
以上两条史料告诉我们,“崇庆”可能并非一个随意的名字,反而蕴藏着皇帝的深意,究竟代表什么,我们暂时还不清楚。
历史上再没有其他明显的线索,甚至看不到一个错误的解释,似乎古人并不把“崇庆”看成是一个问题。但也有另一种可能,高宗朝的大臣和皇室成员或许都知道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含义,这根本是不需要解释的。
不管怎样,既然没有直接的史料揭示,我们的解谜之路就不得不另寻途径。
二
崇庆,在所有词典中均没有收录,这说明词典编撰者并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个固定词语,但历史上,“崇庆”作为名词又经常出现。
比如,宋哲宗即位时,为宣仁圣烈太后上宫名“崇庆宫”。江西虔州有“崇庆寺”,苏轼曾在此短住,并著有《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金朝第七位皇帝卫绍王,有年号“崇庆”。明正德年间,又有户部尚书名“王崇庆”者。清乾隆帝为母亲送上的第一个徽号,也是“崇庆”……
山西长子崇庆寺
所有这些案例中,有3个值得我们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