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海寺的明代壁画闻名中外,而在四川成都40公里外的新津观音寺壁画与法海寺在题材、画法、风格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可谓明代壁画的并蒂莲花。撰文:颜开明李燕摄影:页边坐落在四川省新津县城西南九莲山麓的观音寺,背负群山,面临寿阝水,风景颇佳。九莲山古名平盖治,为道教二十四治中其中一治。南宋淳熙八年()始建佛寺,共一百零八重殿宇,“八津朝揖,九峰拱卫,七星盘旋。奇花瑞草,灵禽异兽,至於寺中。”寺院惜毁于元季兵燹之中。明代宣德年间,主僧碧峰、福宾云游于此,掬水闻香,知其胜概,依治修庵,至明孝宗弘治三年()竣工,共建殿宇十二重,明末清初旋遭毁损,仅存观音、毗卢、天王三重殿宇。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均有修葺。道松和尚在此住锡时增建殿宇十重,始改为“十方丛林”,红墙筒瓦,古柏参天,颇为壮观。毗卢殿观音寺虽没有雕梁画栋的装饰,却以一幅幅精美的明代壁画和一尊尊形态各异的明代塑像闻名遐迩。年就被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十年浩劫,现仅存清代的山门、弥勒殿、接引殿和明代的毗卢殿、观音殿。年入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毗卢殿内东西两壁的壁画为全寺的精华,绘制于明宪宗成化四年(),包括十二圆觉菩萨、二十四诸天及十三个供养人像,以及佛龛背后的“香山全堂”,共7铺,共计面积94平方米,全部按照佛教《造像量度经》的规定来绘制。其画法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技法,以天然的矿物质为颜料,以石青、石缘、硃砂、黄丹、生漆、佛金和珍硃粉彩绘而成。所绘菩萨像,身材匀称适度,脸庞面润,凤目下垂,樱唇略闭;上身着短袖天衣,袒胸露肘,璎珞杂饰;下着长裙,褶纹飘逸,极有风韵。绘菩萨像是采用了“铁线描”和“界画”技法,这样,线条空实以快,色调典雅柔和,不仅画出了菩萨丰润肌肤,而且也表现出了菩萨的温存慈祥。绘尊天像,采用“兰叶描”和“铁线描”及“钉头鼠尾描”互用的枝法,以夸张多变的造型,绘出了他们性格各异,护卫佛法的神态。绘供养人像,更富于生活气息,用线更为豪放,寥寥几笔,一气呵成。观音寺壁画以菩萨为中心,上有飞天和天宫奇景,下有尊天护法和供养人侍奉的通景式连环壁画,突破了上下左右的空间限制,把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是一幅通景式的连环画,又是一幅幅独立而完整的艺术佳品。尤其是画面上,大量使用沥粉贴金技法,显得富丽堂皇。最引人注目的是东壁最后一幅清净慧菩萨像,微目沉思,手拿如意,肌肤以珍珠粉晕染,充分表现出女性柔美的形体特征和内在气质,似乎血液都还在流动一样。尤其是此幅菩萨身披雪白的细纱,古代画师用珍珠粉勾勒出流畅的纱纹线条,描绘出细如蛛丝的雪花形图案和菱形图案,具有轻薄透明的质盛,令人叹为观止。观音殿观音殿为观音寺的大殿,建于明宪宗成化五年(),面阔五间,进深十架椽,殿内现存塑像共有尊,主供观音三大士和五百罗汉像。文殊、普贤跏跌坐在须弥座上。观音则枷跌坐在莲花上,下为独角怪兽,俗称犼。观音像右边莲花瓣上的题记载:“成化十一年,塑匠荣县昌本澄、昌本洛,妆匠江西南昌县雷昌胜、罗宗正”。观音三大士像均头戴花冠,身披璎珞,面颊丰满,身材匀称。塑像衣纹皱褶自然,背屏壁塑中奇花瑞草、灵禽异兽,八宝图案,色彩鲜艳,富丽堂皇。两侧木龛内有高近两米的46尊大罗汉像。中国在五代前的塑像,只有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宋太宗雍熙二年()兴盛建罗汉堂或罗汉阁,才大量塑五百罗汉像。此处大罗汉像是根据《法位记》中的“十八罗汉”和《景德传灯录》中的“西天二十八祖”而塑。这些塑像有托腮沉思,参禅打坐,嬉笑剃度,闭目养神,谈玄说妙,妙趣横生,形态各异,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两厢壁塑上高约半米的五百罗汉像同样千姿百态,柱上二十四个飞天童子也塑得眉清目秀,极富稚童神韵。绕过观音三大士像,背后为峨眉山、普陀山和五台山全景深浮雕像。正中飘海观音手持净瓶,脚踏鳌头之上,置身在波涛汹涌的南海普陀山之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呼之欲出。塑匠大胆舍去了背屏、佛龛等塑造菩萨的程式和布局,而把观音摆在南海的实景中,并使用“Z”型的雕塑手法,不仅丰富了构图,也增强了观音的稳定性。为了增加气势,他们采用众星捧月的构图形式,错落有致地把数十尊各驾水兽的众佛弟子分布在观音和鳌鱼四周,形成一种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的神话色彩和浓郁的生活韵味。宗教艺术不仅反映现实生活,而且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升华。明朝成化年间的最高统治者崇尚三宝,爱好艺术,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新津观音寺的明代壁画和塑像,在内容和形式,重点和一般,主要和次要诸方面上,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不愧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的瑰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1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