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体功能区划
市域划分为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优化型发展区、提升型发展区、扩展型发展区4大总体功能区,引导市域功能结构优化。
(1)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是成都市的生态屏障,也是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区。范围包括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双流、龙泉驿、青白江和金堂的山区。
(2)优化型发展区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区域。应注重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城镇布局显山露水,充分体现“城在田中”。范围包括市域西部的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邛崃、蒲江、新都西部、新津西部等以平原为主的地区。
(3)提升型发展区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区域。重点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形成“园在城中”的城市格局。范围为中心城区绕城高速以内的地区。
(4)扩展型发展区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区域。城镇布局要在保护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形成“城田相融”的格局。范围包括新都东部、新津东部、青白江、金堂、龙泉驿和双流等以丘陵为主的地区。
成都市市域总体功能区划
2)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区两带六走廊”的城镇空间结构,推进城镇体系结构的优化和城乡统筹发展。
“一区”为中心城区;“两带”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发展带,是自然生态保护带和成都建设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的主要承载区;“六走廊”为六条城镇发展走廊,包括成(都)温(江)邛(崃)、成(都)灌(都江堰)、成(都)青(白江)、成(都)龙(泉驿)、成(都)新(津)、成(都)华(阳)发展走廊。其中生产要素向东、南部发展走廊高度集聚,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紧凑发展格局。
整合市域南部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形成天府新区,包括高新区南区、双流县、龙泉驿区、新津县等区域。
成都市市域空间结构规划
3)等级规模结构
(1)等级结构
规划形成1个中心城市、14个新城、34个重点镇、约个一般镇、约-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镇村体系。
(2)规模结构
规划确定7个层次的城镇规模结构。
第一层次:万人以上的特大中心城市1个,即成都中心城区。
第二层次:万人以上的新城2个,即华阳新城、新青新城;
第三层次:50—万人的新城4个,即温江新城、东升新城、龙泉新城、郫县新城;
第四层次:20—50万人的新城7个,即都江堰新城、邛崃新城、大邑新城、新津新城、崇州新城、彭州新城、金堂新城;
第五层次:10—20万人的新城1个,即蒲江新城;
第六层次:5—10万人的重点镇约30个;
第七层次:5万人以下的重点镇及一般镇约个;
除此之外,还有-个农村新型社区,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布局。
成都市市域城镇体系现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