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建县于北周闵帝元年(),明朝万历元年)首修县志,但此志不传。清康熙初年再行修志,志书流传了一段时间,之后长久脱出邑人视野,公私机构皆不收藏。今拜互联网之赐,此志重见天日,其已然列入故宫珍本丛刊。笔者作为邑人,乡愁乍起,遂作校阅以探余年前邑之往事。康熙版《新津县志》(以下简称《康熙志》)成书于康熙二十五年(),彼时的新津,还未从明末的那场战乱中彻底复苏,环境荒芜,人口稀少。因此,志书草草修成,只得一卷,但体例却大体完备。本志记载赋役内容过多,且未区分明时与清初资料,然仍可藉此略窥清初一个县衙之日常运行。有清一代,新津是康熙元年始设知县,《康熙志》的主事者伦可大是第四任知县,他是河北滦州人,举人出身。伦知县的衙门结构相当简单,比之后来的县衙,人员配备可谓少到极限,不过新津当时人口总数也只得几千人丁。计知县一名、主薄一名(掌管文书)、典史一名(掌管治安)、儒学教谕一名(掌管教育并文庙祭祀)、训导一名(辅助教谕掌管教育)、僧会、道会、阴阳、医学各一名。另雇衙役若干。这个简单的县级机构如何运转的呢?《康熙志》稍有记载。以人员开支而言,伦可大作为一县最高官,薪水最高。其一年薪水大约由几项组成:俸银27两、薪银36两、心红纸张银20两、油烛银10两、伞扇银2两,共计95两银。此薪水构成颇为有趣,居然包括了办公经费。其实它还包括聘请师爷的钱。师爷是幕僚,乃处理行政事务的专家,知县绝对离不了的帮手。知县上任一般都要聘一二名师爷帮办公务,但聘金自己掏腰包。师爷有钱谷、刑名、书启等几样,钱谷和刑名师爷是必须聘的。这样一来,知县一年薪水剩不了多少,甚至不够开销。95两银的年薪是个什么概念?以每两银约合今元来计算,95两银不过元。这点钱今天仅是最低年收入。当然购买力在康熙时是另一番光景。康熙初年,新津大约5钱银可买一石谷米,一石重量各地标准不一,新津这边大约为斤。由此看来新津知县年薪说得过去,再说清初康熙时知县另有火耗收入。不过,此份薪水某些时候奉令要捐出一半,所以知县是不是候要苦哈哈的。比县太爷低一级的典史与教谕薪水又如何呢?《康熙志》记载,典史与教谕俱年领俸银19两、薪银12两,总计31两银。主薄、训导的薪水没有记载,但他们与典史差不多同官阶,大约从八九品,所得估计近似。照此算来,典史、教谕、主薄、训导一年要花去县衙多两银子。就薪水而言,《康熙志》记载了几位特殊雇员收入,如阴阳(生),收入称“工食银”,年约2两8钱。僧会、道会、医学诸人收入志书无载,估计与阴阳不相上下。这几位雇员的设立,可见县衙对邑人身体疾患,以及精神需求还是比较注意的。县衙向例招募役夫,新津县衙有80名役夫,此数字《康熙志》缺详目,不知是知县伦可大任上的,还是自康熙元年以来累计的。但每名役夫年“工食银”是7两银2钱银。照编制,新津县衙设6名衙役,每名年支“工食银”7两2钱。这6名衙役后来因事还裁去2人。此外,县衙还有马快8名、门子(看门者,也为知县仆人)1名、皂隶4名、马夫1名、灯夫4名、轿伞夫7名,每名年支“工食银”1两1钱。暂且不计役夫,新津县衙雇用的这一干人,一年要开支约莫27两银子,约合今元。比较上述诸人收入,可见清初新津生活较为便宜,一人1两多银子差不多就可以过一年。以县太爷为首的官人年薪也算是待遇颇丰了,且官僚阶层与力夫杂役等下人品位差别分明,其中优越性自不待言。新津县衙日常管理有一项比较重要的事务是维护驿站的运行。新津是成都南路的交通枢纽,明时即设有驿站,清时驿站更为繁忙,是地方要政,也是新津县衙开支大宗。新津驿站名武阳驿,他的上一站是成都中心驿锦官驿,下一站是邛崃来凤驿。武阳驿设于康熙十九年(),其构成《康熙志》有记载:“设站马捌匹,每匹岁支草料银二百八十八两。马夫四名,每名岁支工食银二十八两八钱,共银一百一十五两二钱。摃夫十名,每名岁支工食银七两二钱,共银七十二两。以上每岁核料草、工食共银四百七十五两二钱”。此为武阳驿最初的规模,以后人员、马匹稍有增减,但驿站始终维持至清末。驿站开支是新津县衙一个大宗,以当时经济情形而言,是很重的一项负担。若换算成今日币值,一年约元之谱,也算是不小的数额。其实,驿站下面还设铺递,形成一个传递网,以便文书、物件传递到边远乡村。武阳驿下设了长春铺、串头铺、板桥铺、春熙铺,皆在新津境内,雇佣铺兵22名,每人年支工食银7两,计两,约合今00元。《康熙志》记载,县衙还要承担一些必须的人员开支。新津县城南临南河,东临金马河、西河。县衙为方便县人出行,分别在金马河、南河设官船渡和平船渡,官渡专为衙门服务,平船渡免费为民众渡河。金马河设官船渡夫2名,每人工食银7两;设平船渡夫10名,每人工食银5两。南河无官渡,只设平船渡,渡夫6人,每人工食银5两。这两处渡口每年还要花去修船费用39两。加总起来,新津县衙每年交通上支出两银,约合今元。布政司皂隶、库夫5名由新津县衙承担工食银共36两。此外每年还要支付布政司菜薪银12两。两项要费去48两银,约合今元。清代县衙每年春秋两季要举行祭祀大典,此为县衙一年里的重要事务,也是一项不菲支出。按预算,新津县衙两次祭祀要用银65两,但后来因财政紧张,预算锐减至16两,祭祀自然草草办理。康熙十一年(),大约县财政入不敷出,还请上级拨付祭祀银16两。新津县衙还要办乡饮酒,此为吾国历史悠远之古礼,以集体活动序长幼,论曲直,敬贤尊老,同时宴饮。乡饮酒原预算为银8两,伦可大任知县时因县衙钱紧,减至4两。乡饮酒是百人以上的聚会,4两银约合今元,今日整治一桌酒席都嫌马虎,此也可见彼时物价低廉。乡饮酒礼蕴含道德教化意义,县衙必须牵头承办。与此相类还有修立牌坊,此也是县衙公共事务,其意义有益于倡导社会伦理。《康熙志》载新津预算牌坊银年3两8钱,约合今元。以彼时米价言,3两多银修缮一座牌坊也足矣。新津县衙负责上解皇粮。每年起运秋粮南京(此指成都)工部料米石、松潘、蒲江仓米石、茂州广偁仓米石、保县仓米石、穆肃仓米石。新津是小县,康熙初年人眼稀少,县衙政事清简,可是一年里林林总总的开支也要靡费多两银,折合成谷米约是3多石,约89万6千斤谷米。遗憾的是我们不知道当时县衙总收入,依据当时人丁稀少、土地荒芜情形,耕种必不至多,收成除去县衙支出和上解额度,猜想县衙日子必定难挨。所以,《康熙志》时不时跳出“因入不敷出事”字眼来。好在,随着移民潮起,新津人口急速膨胀,垦田也快速扩张。至清宣统年,新津人口16万人,田二三十万亩,且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业自是另一番景象。《康熙志》修于清初新津百废待兴年代,记载简略,却也见证了彼时历史点滴。图片仅为配图来源:风华五津作者/来源:水城新津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644.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