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妖兽包括:龙女、辟邪、狐仙、夜叉、马面、牛头、二郎、判官、七郎和刑天。龙女、狐仙、夜叉、判官等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文学形象。

龙女

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

龙女形象的由来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多次提到龙的产地,龙王龙女的形象可能从《山海经》中的山神形象演变而来。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大量涌现,使先秦时期模糊的龙女形象逐渐鲜明、丰满、美化。这一时期的龙女故事多收录于宋代李等人所编的《太平广记》。明清时期,龙女形象得到自然的升华,显现出理性的一面,相关记载见于李渔的《蜃中楼》、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等。

相传龙女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Sagara-nagaraja)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逐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

据唐朝李朝威的《柳毅传》和汉族民间传说:

唐朝仪凤年间,书生柳毅从长安赴考落第回南方,途经陕西泾河北岸,路遇一年轻美貌的少女在河边牧羊,满面愁容,翘首南望,哀哀哭泣。

经问明缘由,才得知她是洞庭龙君之女龙女三娘,嫁给泾河龙王的次子为妻。龙女在泾河龙宫备受欺凌,还被赶出宫外到荒郊牧羊,风餐露宿,受尽折磨。得知龙女的不幸遭遇。柳毅不觉义愤填膺,决意转道岳阳为龙女传递家书。

柳毅一路奔波至洞庭,在洞庭湖边找到了龙女所说的桔井,在井旁的一株社桔树上,用龙女的金钗连叩三下,惊动了巡海夜叉出迎,送他从桔井下到“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的洞庭龙宫。得知龙女在泾河受辱被欺,龙王不禁老泪纵横,衩囚禁在洞庭的龙王小弟钱塘君得知其情况后十分愤怒,挣开锁链,化为赤龙,直奔泾河,杀死了泾阳君全家,接回了龙女。

龙女得救,深慕柳毅,愿意以身相许。可是正直善良的柳毅却坚持“君子喻义不喻利”,便婉言谢绝,只身回家。龙女便更加敬重他,追随不舍,几经周折,终于与柳毅结成美满夫妻。

辟邪

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

辟邪南方人称貔貅(pixiu)又名天禄。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

根据史书记载,貔貅的说法起源于汉朝。《汉书》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曰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文章所说的桃拔、天鹿、辟邪均指貔貅。普遍认为,貔貅形象为龙头、虎嘴、狮身、狼牙、虎爪、鹿角,下颚有很长的卷胡须,两肋有会飞的短翅双翼,身披鳞甲、腹大、长尾毛,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头部整体形象如同金蝉,鳞甲如同麒麟,身形如同狮子,整体上又像龙,所以也有地区称之为四不像。貔貅这一造型的出现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阴阳学说思想有很大关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到了貔貅复杂又和谐的形态中去。

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古时候人们常也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它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如今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狐仙

月出皎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莫笑兮

九尾狐,最早是出自《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俗物)。《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

狐仙,指的是修炼成仙并能幻化为人形的自然界的动物狐狸。狐仙在民间被分为善灵与恶灵两种类型。善灵通常供奉于仙堂,享受人间香火与尊崇,为人解除祸患祈福禳灾;恶灵则被视为祸患于人,要被萨满或灵媒祛除。

狐狸精的形象在中国早期是以祥瑞形象出现的。人们认为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同时,由于娇媚,狐狸在封建社会,最早是受到女性的喜爱,并将它作为讨好配偶的神抵。《玄中记》曾提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上古时期的大禹,相传就是与九尾狐涂山氏结合,他的后代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奴隶皇朝—夏朝。一段时间内,人们崇拜狐仙,狐狸精在先秦两汉时成为四大祥瑞之一。在汉代过后,狐狸精作为祥瑞的地位急速下降,从此狐狸精成为作风问题的代名词,人们视为淫兽,如今仍未能翻身。

最早描写狐狸精的形象并不是在《聊斋志异》中,早在战国时期,就己经有狐仙的作品出现。《山海经》记载“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德至乃来。”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中说“狐,妖兽也,换所乘之。”到魏晋时期,狐狸精开始成为法力高强、具有智慧的动物。如葛洪所著《西京杂记》一书中,有古家白狐化为老翁入人梦的故事。《搜神记》一书内,有很多狐狸精的故事。不过当时的故事比较单一、内容空洞、程式,到了唐代《唐传奇》仍有狐狸精的描写,至清代的《聊斋志异》才成为顶峰之作。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狐狸精虽狡诈,但是不失娇媚婀娜。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一个个都化身成为为爱痴狂的多情女子。蒲松龄第一次把狐狸精人格化了,他笔下的狐狸精就像我们邻居家可爱的女孩,一个个年轻貌美、极富诱惑力,她们按照自己的“活法”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她们是独立可爱、敢爱敢恨的女性典型。

内蒙古科尔沁地区的蒙古族人有普遍信仰狐仙的习俗,狐仙也被认为是“汉文化圈”原始宗教信仰中的一位神灵。狐仙一般为女性。关于狐仙之说,我们并不陌生。社会上所流传的各种名目繁多的神灵传奇小说皆有相关的文献记载。许多传说故事常会将幻化为人形的美貌狐仙女子与眉清目秀、家境贫寒的书生或怀才不遇的秀才产生千丝万缕的爱恋关系。其故事内容的实质是一种对狐仙理想化、人格化的塑造。狐仙信仰不仅是蒙古族萨满,汉族民间信仰狐仙也颇为广泛。狐仙为族人服务要通过附体的方式展现,附体的人也就是中间者被称为萨满、巫婆或神汉。

夜叉

老鱼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

夜叉最早来源于古印度神话,在其中是指类半神,财神俱毗罗的侍从,守护其在吉罗娑山的园林和山中的财富。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为生主补罗底耶所生,或生于大梵天的脚掌,双方通常相互敌对。佛教所说,“夜叉”为北天王毗沙门的眷属,为天龙八部众之一。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注》:“[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

马面

来历不明,土长土生;傍着牛哥,冥界逞雄。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牛头

曾于法华领大车,剪尾跑蹄皈我佛:南无阿弥陀牛头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

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汉族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

二郎

都江堰下,千古英风。二郎在此,波澜不惊李冰之子。《朱子语类》卷三:“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是因李冰开凿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按李冰子“二郎”之名已早见于此书。有关二郎的神话,古籍书中不见有记载,仅见于近人记述。《都江堰功小传》云:“二郎为李冰仲子,喜驰猎,与其友七人斩蛟。又假饰美女,就婚孽鳞,以入祠劝酒。”《灌志文征》卷五《李公子治水记》亦有记载。民间所传关于二郎之神话很多,现节述其一:秦灭蜀,秦王命李冰为蜀郡守,二郎亦偕其父同至蜀。时蜀地多水患,二郎奉父命往寻洪水祸源,思有以治之。二郎跋山涉水,自秋徂冬,从冬及春,杳无消息。一日入山林,遇猛虎,二郎射虎死,方割取虎头。七猎人出,二郎举虎头示之,七人咸惊。乃求共往侦水患,二郎允之。逐同至灌县城边一小河,闻茅屋内有哭声,觇之,乃老妪哀其幼孙将往祭水怪孽龙者,知洪水患害,乃在于斯耳。遂与七人同往白父,李冰授以擒孽龙之法,众人依计而行。至祭日,二郎持三尖两刃刀,与七友同入江神庙,伏神座后。顷之,孽龙随风雨入庙攫祭物。二郎率七友遽出,齐战孽龙,龙不支,窜出庙。四山锣鼓喧天,人声如潮。龙惧入水,二郎与七友亦俱入水;龙上岸,亦俱上岸。遂擒孽龙。二郎与七友斗疲,暂憩于王婆岩下,而置龙于河中。河有龙洞,通崇庆州河,孽龙乃伺机逃。二郎以三尖两刃刀置河上,倾耳近柄而听之,惊曰:“龙遁矣!”乃与七友急往觅龙,终复擒之于新津县童子堰。方返至王婆岩,遇茅屋泣孙老妪,持铁锁链来谢赠之。二郎即以此锁链锁孽龙,系之于伏龙观石柱下水深潭中,后遂无水患。

判官

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阎罗王殿里文武四大判官分属赏善司、罚恶司、阴律司、查察司。如今有人把阴律司视为催命判官崔畔,是把原来在阴阳界的崔畔搬到这里来了,最著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为职位名,不可考。但最后一位崔判官,却是十分的出名。在《西游记》及各地的传说中,均有出现。相传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间人。唐贞观七年()入仕,为潞州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

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故事说: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旧时常有猛兽出没。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发牌,差衙役孟宪持符牒上山拘虎。宪在山神庙前将符牒诵读后供在神案,随即有一虎从庙后窜出,衔符至宪前,任其用铁链绑缚。恶虎被拘至县衙,珏立刻升堂讯。堂上,珏历数恶虎伤人之罪,恶虎连连点头。最后判决:“啖食人命,罪当不赦。”虎便触阶而死。崔珏死后,百姓在多处立庙祭祀。

七郎

百箭攒心,心尤未死;毅魄归来,两狼泣下

七郎因替五哥打抱不平,失手打死潘豹,使向来和杨家不合的潘仁美在痛失爱子之後,更与杨家势不两立,七郎也因此成为阶下囚,後来虽成功逃狱,却遭潘仁美手下追杀,负伤逃到杜金娥的山寨。金娥对七郎一见倾心,硬将七郎犟留於山寨,七郎却一心急著返家,金娥七擒七纵,七郎这才明白金娥对自己的心意,于是和她私订终身,约定返家後必定回来迎娶。

谁料七郎赶回家中,杨家将已奉圣旨赴金沙滩一役,并身陷敌阵,七郎负伤前往联系救兵却遭捉拿,虽然,七郎全力抵抗,终於寡不敌众,遭万箭穿心;然而潘仁美仍不罢休,命人将七郎剥皮,将鲜血淋漓的七郎绑在荒山野岭,任风吹雨打,让他在剧痛攻心之下,咽下最后一口气……

刑天

干戚之舞,猛志常在。以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又称形天。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天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因此,刑天常被后人称颂为不屈的英雄。东晋诗人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即咏此事,借寓抱负。

妖兽与瑞兽

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万物有灵”之说。古人认为上天是有感情的,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1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