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从本篇开始,我们讨论三星堆文明史。
得益于网络的传播,长期以来,三星堆有关视频文章数量众多,然而质量却是泥沙俱下。
其中靠谱的少,胡扯得多,像什么外星人创造,古埃及东来,世界朝贡中心等等。
基本都是捕风捉影,信口开河,完全没有任何可信度。
一、发展史
事实上,三星堆文明的发展脉络,不但已经被考古界大致梳理了出来。
其历史和文化、诞生与灭亡,在中国古籍和大家的生活中,也有明确记载和残留。
我们首先从考古学讲起。
关于三星堆,很多人脑海里的第一印象,通常就是那几个相貌奇特的青铜器。
除此以外,大概也都知道,这些青铜器是从几个器物坑里挖出来的。
类似的印象当然不能说错,不过却是非常片面和不完善的。所谓器物坑,只是遗址的一小部分。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周边如城墙、宫殿、住所、手工业作坊等等,也已陆续出土。
总而言之,三星堆在古代曾是一座功能齐全,长期有人居住的城市。
相关文物,是人类长期活动的结果,跟什么外星人、史前超文明之类的怪谈,完全搭不上半点关系。
话虽如此,可能有人仍然不服气,就算你说得都对,那么三星堆从哪里来?又是怎么消失的?这个古文明经历了什么?
你能回答吗?如果不能的话,不还是个非常神秘的未解之谜吗?
这里就要引入考古地层学的概念了。
大家如果平常看新闻比较仔细,可能会在数量众多的报道中,了解到如下信息。
三星堆遗址的年代,距今约为年至年,时间跨度超过年之久。
根据地层关系划分,三星堆分为四期,一期为宝墩文化,二、三期为青铜时代,四期为金沙文化。
这些字句是啥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发现遗址的广汉市,古代环境实在太好了。
三星堆人在这里住了多年,都没想过搬家。
既然不搬家,那么一代代人活动留下的遗存,会在地层上层层堆积,时间越早埋得越深。
一期就是就是最深、最早的文明痕迹,二期、三期、四期以此类推。
那为什么说一期是宝墩文化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宝墩文化是在成都平原上发现的,几个史前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的统称。
例如新津宝墩村遗址、都江堰芒城村遗址等等,均属此列。
三星堆在挖掘过程中,时间最早的一期遗迹,器物形制与宝墩文化高度相似,因此也被划入其中。
至于那些为世人所惊叹的青铜器,则是从二期、三期遗址中挖掘出来的。
大家现在明白了吧?三星堆文明既不是突然出现的,也不是外来的。
而是从四川本土的宝墩文化起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慢慢攀科技树发展出来的。
这里再讲一下四期金沙文化。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具有明显的文化承袭与发展关系。
相当于三星堆文化晚期,因为某种目前尚不知晓的原因,古人搬家了,其文明的活动中心开始向金沙转移。
所以三星堆人并没有突然消失,他们只是跑到了成都生活而已。
二、蚕丛及鱼凫
考古界梳理的脉络大致如此,那么文献典籍中的记载呢?
本文的开头曾提过,三星堆的历史和文化、诞生与灭亡,文献里有记载,生活中有残留。
关于这一点,网上的一些视频文章,很喜欢从《山海经》乃至《易经》中抓取只言片语,强行解读研究。
事实上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两本地方志中,就有相关记录。
当然,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下,三星堆这个名字,是现代人取的,古人不这么称呼。
古籍中,三星堆文明,一般被称为古蜀国。李白《蜀道难》有云: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所谓蚕丛、鱼凫,均为人名,《蜀王本纪》记载:
“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曰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
这就是三星堆,或者说古蜀国的神话时代。关于蜀人先祖,《华阳国志》还有更细致的描述,比如:
“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目纵的意思,就是眼睛是突出来的,所以三星堆出土的那个古怪的青铜面具。
大致可以认为,很可能是在蚕丛样貌的基础上,运用夸张的手法打造的。
除此以外,留下痕迹较多的,要属鱼凫了。成都市温江区,历来多有传说,认为此地是古蜀国鱼凫时代的都城所在。
宋代文人孙松涛作诗曰:
“野寺依修竹,鱼凫迹半村。”
清代学者王侃感叹道:
“湔水涛涛送远天,鱼凫踪迹久茫然。”
甚至于清代《温江县志》、《读史方舆纪要》中,也有类似记载。
然后在上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在当地发掘出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命名为鱼凫村遗址。
后来在三星堆的三期文物中,出土了大量带有鱼、鸟图案的器物,也被认为可能与鱼凫有关。
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件文物,估计大家都看过,就是这根金杖。
三、神话时代的末尾
那么鱼凫之后呢?三星堆人又经历了什么?根据《蜀王本纪》记载:
“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
这个阶段,古蜀国的国力出现了极大增长,因为鱼凫时代,文献仍然强调:
“时蜀民稀少。”
而当杜宇继位后,情况则变成了:
“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
三星堆文明似乎有了新的统治中心,民众们也纷纷前来归附。
这种转变,《华阳国志》的记载要详细得多,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生产力:
“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
相当于正是这位君王,带领着三星堆人迈入了农耕时代。第二是扩张性,所谓:
“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磊、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
翻译成现代地名,三星堆文明大概控制了成都平原、汉中及云贵部分地区,可谓幅员辽阔。
当然这里也要说明一下,控制和郡县制度,多数情况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古蜀国的势力范围虽然大,但是其组织管理体系,可以预见,大概率仍是松散的部落联盟。
这一点各类文献中有侧面记载,我们以后再讲。
杜宇确实英明神武,不过运气不太好,在他统治后期,蜀地爆发了可怕的洪灾。
三星堆文明,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按照《蜀王本纪》记载:
“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
鳖灵是人的名字,他的来历,有一段神话传说,据说此人原住荆楚之地。
死后尸体逆江水而上,在蜀地复活,与杜宇相见,随后被任命为相国,主抓治水。
鳖灵也确实很有才能,通过努力,重新使民众安居乐业。
然而治水期间,杜宇与其妻子私通,事后羞愧不已,干脆将王位禅让给了他。
从权力交替的角度看,这件事显然不可能如此儿戏,甚至可能是篡位。
况且《华阳国志》也记载,杜宇下台后民众十分悲伤,曰:
“时適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后世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望帝春心托杜鹃”,即引用此典故。
这里顺便提一下,三星堆考古中,确实发现了一个厚约20至50厘米的淤泥层,显然是洪水遗迹。
不过由于目前缺少资料,也不好直接下论断,认定这就是杜宇时代的水灾。
当然了,不管真相如何,鳖灵还是登基了,后世称其为丛帝,他所建立的王国被称为开明王朝。
时至今日,四川成都还有两人的合祠,也就是望从祠。到此为止,三星堆文明正式进入信史时代。
大家可以看到,古蜀国早期,大约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五位传奇人物。
当然,你可以说这些早期文献是很模糊且不完善的。
最简单的,蚕丛及鱼凫,怎么可能活几百岁?杜宇又怎么会从天而降?鳖灵也不可能死而复生。
不过神话与信史间没有明确界限,是所有文明早期记录的通病。
至少从目前考古的情况看,《蜀王本纪》与《华阳国志》,还是相对靠谱的。
三星堆神不神秘?可以说,确实比较神秘,其中尚未解答的谜题众多。
但同时,三星堆也没有那么神秘,这就是一个中国本土的,地方性的文明遗址。
并且在文化古籍和大家日常的生活中,都留下了一定的痕迹。
起码无论如何,与外星人、古埃及、上古世界中心之类的,是完全搭不上边的。
那么从鳖灵开始,或者说古蜀国的开明王朝时代,又发生了哪些事呢?
我们再讲。
参考资料:
《蜀王本纪》
《华阳国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