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方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中)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课题组

二成都地方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成都市充分依托当地自然条件、深挖地方传统文化,大胆创意,不断创新,不仅努力呈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而且在地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积极探索,更在文化经济深度融合中做出实践,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以文兴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成都各地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价值,把文化和产业有机融合,走出“以文兴产”新路径。

1.文化推动旅游大发展。一是促进旅游新升级。以文促旅能鲜明展现乡村特色、增加人气、带动产业发展。金堂县五凤镇利用现代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贺麟先生的故居所在地,及其在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贡献,打造“哲学小镇”,丰富古镇旅游文化内核,实现文化旅游双丰收。郫都区青杠树村借力西南交通大学,对老街进行打造,增加游客特色游玩项目的体验选择,带来大量人气。龙泉驿区洛带镇融合“传统元素+时代特征+群众需求”,将“底蕴深厚、影响广泛、群众喜爱”的传统文化,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亲子趣味互动、农耕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游览等主题,打造“客家水龙节”“客家火龙节”“清明祭祖祝福节”“客家女儿节”“葡萄采摘节”“康体健身”等众多精品文化活动品牌,以文促旅,有力推动了当地旅游升级发展。二是创造旅游新业态。通过文化创意将地方文化资源推陈出新,创造旅游新业态,使“沉睡”的文化获得“新生”。年以前,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是典型的市级贫困村,既无区位优势也无资源优势。该村唯一的非农产业是始于南朝的邛窑土陶。近年来,该村通过建设用地招拍和租赁闲置农房院落等方式引进文创项目,打造陶瓷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吸引几十家文创项目相继入驻。文创产业集群塑造了该村文艺乡村新面貌,带来了大量的人气和商机,年明月村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文创、旅游收入超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11%,实现了从市级贫困村到富裕村的转变和跨越,并成功入选“年美丽休闲乡村”。郫都区战旗村充分挖掘唐昌布鞋的悠久历史,建成布鞋展销窗口,将布鞋制作工艺“观光化”,“带来了老布鞋的新流行”,以文化创造新业态,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效果。

金堂贺麟故居

2.文化促进产业大融合。一是促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润色传统产业,提升产业品位,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价值倍增,同时,有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温江区深挖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内涵,对温江滴窝油、温江酥糖等一批非遗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再造、包装、设计、推介,让埋没于民间的非遗产品以崭新的面目和现代化的气息示人,提升了产品的市场价值。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依托“茶山竹海明月窑”,推出茶园采摘、竹林挖笋、自然教育、制陶和草木染、美食品鉴、家庭旅舍等游客体验项目,形成“文创旅游”“农业体验游”“自然景观游”三大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的同时,明月村深挖竹文化内涵,打造“明月村雷竹春笋艺术月活动”,推出“远山物话”雷竹笋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茶山竹海”等传统产业发展,有效助农增收。崇州市道明镇是历史悠久的竹编之乡,道明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靠编竹筐、花篮等低附加值产品而生存的工匠们收入低微,令这门手工艺的传承面临困境。年,崇州市主动与中央美术学院对接,深入挖掘以竹编为主题的川西农耕文化内涵,为休闲农业发展注入“文化之魂”,创建“学院+农户+基地”的产业运作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走进现代生活,促进了乡村休闲体验游的发展。二是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是一种综合发展模式,是地方文化与三产融合的高级形态。建设特色小镇能有效改善乡村面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大邑县安仁镇修复改造现存的清末民初时期的旧式街坊建筑,造就中西式样结合、庄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形成“川西建筑文化精品”“博物馆小镇”。以古街、古树、古庙、古堤、古埝、古民居、古码头、古战场、古崖墓和古衙门“十古”著称的双流区黄龙溪镇深入挖掘其余年的历史文化,成为“民间艺术(火龙)之乡”“影视城”“好莱坞”。郫都区安德镇利用川菜年的文化历史,打造以郫县豆瓣为魂的“川菜文化体验馆”,被称为“川菜味乡”。安仁镇的川西传统婚俗、黄龙溪镇的火龙灯舞和船工号子、安德镇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已然成为这些小镇的特色品牌,有力地带动了小镇发展。截至目前,成都已有省级特色小城镇11个、首批“非遗特色小镇”10个、第一批四川文化旅游特色小镇3个,并计划到年按“特色镇+林盘+产业”“特色镇+林盘+园区”“特色镇+林盘+景区”的路径,建成个特色镇(街区)。

明月村雷竹春笋艺术月开幕仪式

(二)以文化人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人才振兴离不开智力支持,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培育、教化、涵养作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同时,深入挖掘优秀地方文化,以文引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掀起新时代“上山下乡”的新热潮,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动能。

1.培养乡土人才。年9月,成都市出台《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实施方案》,计划用2年时间培养3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人,乡村融合型人才人,从业型新型职业农民2.2万人),形成推荐选拔、培训培养、认定管理、人才服务和政策扶持等方面互相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

蒲江县编制《蒲江县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激励若干措施的意见》《蒲江县文化体育人才激励措施实施细则》,搭建明月书馆、明月讲堂、明月夜校、月南书院、寒山染坊、文化大院等培训平台,邀请知名人士常年为村民、游客开展家风家训、陶艺、书法、篆刻、草木染、非遗产品推介等各类培训,通过政府主导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崇州道明镇竹艺村设立村民学堂,邀请非遗传承人、产业带头人、酒店经理、中医医师等人,开展礼仪、中医养生、竹编技艺讲座,多渠道多形式培育当地的竹编传承人、职业经理人等本土人才。郫都区唐昌街道举办“唐昌布鞋”传承制作培训班等活动,招募当地年轻人学习传统手艺,培养接班人。新津县兴义镇张河村整合当地教育资源,开设“新型厨师、特色手工、乡村电商、农场运维”等系列精品课程,培养新农夫、新厨师、新农工等“绿领”阶层,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活力。目前,农民夜校基本覆盖了成都的行政村,成都村政学院(都江堰市)、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郫都区)、乡村振兴讲习所(新都)、成都川西林盘培训学院(崇州)等乡村人才培训机构纷纷成立,培养农村基层干部、乡村规划、文创、旅游、营销和设计、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人才,成绩显著。

成都村政学院

2.创新乡贤文化。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创新发展乡贤文化,以“乡情话苑”为载体,收集意见、疏导情绪,引导村民参与制定村规民约、院规民约,发动村民在公益项目、基建项目中投工、投劳、捐资、出地,增进村域和谐。青白江区福洪镇“我的田园”田园综合体项目建立“新乡贤人才库”,发挥农村“土专家”“田秀才”作用,对现有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将种植基地打造为“微党校”实训基地,培育职业经理人、蜀绣绣娘等技术能人。同时,成都各地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充分发挥乡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优势,吸引社会各界能人和各方力量投向乡村,以其自身的方式带动乡村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为乡村注入新动能。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通过地方文化吸引“新村民”,“新村民”通过自己学识、专长、技能、文化、影响成为乡村的“魅力权威”,有力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乡情话苑

3.吸引人才回流。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深挖陶艺文化内涵,吸引著名旅游策划人、陶瓷品牌“扫云轩”创办人来考察,并按其策划发展邛窑产业,成立明月国际陶艺村,建立起以陶艺为主的手工创意聚集区,打造陶瓷文化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先后引入文创项目45个,引入来自文创、旅游、艺术等领域的“新村民”余人,带动明月村产业、文化的蓬勃发展。郫都区安德镇安龙村利用文化资源吸引投资多万元,集中打造川西林盘式乡村民宿——“水韵安龙”,带动村民参与管理,切实促进村民增收,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设计师李群鸽的乡村田园秀场区别于传统农家乐和酒店,面向城市高端人群,吸引蜂巢咖啡、乡村豆花、便利店等业态入驻,彻底改变安龙村陈旧、落后的生活场景,乡村面貌得到升级转变。

(三)以文培元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泉。成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府文化深度融入乡村建设和居民生活及扩大公共文化有效供给等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地方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形成上的重要作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调查显示,近年来成都乡村社会风气有很大好转,乡村文明程度较以前有较大提升。截至年12月,成都共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1个,省级文明村镇73个,市级和县级文明村镇个。

1.延续乡村文脉。蒲江县明月村、五会村、蒲砚村、藕塘村等以当地农耕文化、非遗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一批“一村一特色”村史陈列室(馆),集中展示乡村变革、村上荣誉、先进人物、特色产业、民风民俗等内容,引导村民“记住乡愁、留住乡音、铭记村史”。青白江区地方志办将村头田边的文化遗存纳入志书,编纂《花园村志》,保存历史文脉。龙泉驿区洛带镇利用浓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打造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创新开展“客家民俗巡游”“客家擂茶表演”“客家家风宴”等活动,实现了当地客家文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转化。

第十九届成都(洛带)客家水龙文化节

2.增强乡村凝聚力。乡村振兴的关键要解决一个“散”字,地方文化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组织开展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乡土文化活动,既能使人们找到“乡情”“乡愁”依托,又能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蒲江县明月村在推进乡村全民艺术普及活动中,提出乡村艺术普及目标,制定乡村艺术普及标准,打造乡村艺术普及点,开展乡村艺术普及活动,成立明月之花歌舞团、明月村放牛班合唱团等村民文艺组织,常态化开展民谣音乐会、诗歌诵读、皮影戏表演等文化活动。大邑县青霞幸福公社举行乡村田园手工创意集市——幸福摊摊,茶艺交流——幸福千家茶,每人一个拿手菜——幸福坝坝宴等集体活动,为社员创造聚集交流的机会,营造良好的邻里文化。郫都区战旗村开设蜀绣班、古筝班、太极班等,传承传统文化,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增进村民感情和团结,有力提升了乡村社会凝聚力。

3.涵养社会好风尚。在乡村发展中传承和发扬传统美德,让广大村民找到自己的根源和归属,有助于涵养社会好风尚。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邀请当地文人贤士挖掘本土人文故事,深挖忠义传承、诗书传承、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吃亏是福、乐观向上等家风家训,营造浓厚的道德文化氛围。金堂县土桥镇依托当地孝善文化资源,打造孝善文化景观,推出“新二十四孝”评选、“孝子行”“百寿宴”等系列民俗活动,传递孝善“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近年来,成都各地通过组织开展“身边好人”“十佳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儿媳”等评选活动,“以文化人”促进形成好风气。

4.培育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文明乡风的旗帜和灵魂。青白江区杏花村深入践行客家人崇尚文化、重视子弟教育的传统家风,打造“川青世界”教育活动基地,采取“公益+文化”的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杏花村落地生根,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凝聚起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金堂县五凤镇金箱村以留守儿童之家为载体,开展“我们村子的故事”“沱江号子我来唱”等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在青少年中建立起爱金箱、爱五凤、我传承的信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彭州市挖掘当地川剧文化资源,创建“川剧艺术之乡”,开展川剧进校园、川剧演出等系列活动,增强了当地民众对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信起到积极的作用。

“川青世界”教育活动基地

(四)以文建村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农耕文明是美丽乡愁的印记,在建设美丽乡村时融入地方文化元素,能让乡村绿水青山饱含诗情画意之韵,实现真正的“生态宜居”。近年来,成都市充分保护梯田、沟渠、河流等生态资源,尊重地域特色和乡土人文,探索出“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和生态化建设”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模式,极大改善了乡村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截至年底,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个,占应建行政村(涉农社区)的87%,预计年全域基本建成幸福美丽新村。

1.以传统美德为引领建设宜居乡村。“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乡村的“老大难”问题,处理好这一问题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前提。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从改变村民思想观念入手,引导村民发扬“劳动最光荣、环境美我骄傲”的传统美德,开展院落卫生评比,有效激发院落住户争先意识,主动参与环境治理、林盘整治,形成了以刘家巷子等为代表的特色、主题院落,有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大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风貌。

2.以农耕文明为源头建设生态乡村。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道德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符合乡村振兴总要求。郫都区依托柏条河、锦江绿道唐昌段构建巴蜀农耕文化长卷,依托沙西线两侧、都江堰精华灌区构建首灌区田园长卷,依托柏木河湿地水生态构建天府慢生活休闲长卷。崇州市道明竹艺村以“用文化延续未来、让艺术点亮乡村”的核心理念,把农耕乡愁融入其中,打造竹编博物馆、第五空间、国际工作营、丁知竹非物质文化演习所等,让一个普通的川西林盘成为一个生态新村。

3.以特色文化为载体建设美丽乡村。承载乡村特色的地方文化元素与绿水青山相融合,能够打造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又“记得住乡愁”的乡村。金堂县五凤镇金箱村以当地会馆文化、家族文化、客家文化、民居文化为依托,以保护传统建筑为载体,保持原始村落风貌,将“贺家老院子”打造成了“川西林盘示范点”。蒲江县明月村在整田、护林、理水、改院中,注重保留青瓦、土墙的原生态川西林盘韵味,建设与川西民居元素相协调的乡村建筑。像明月村一样,成都已启动个川西林盘的保护修复工作,计划到年完成0个川西林盘整治。

蒲江县明月村

(五)以文聚力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近年来,成都创新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法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德治根基不断筑牢,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调查发现,凡是地方文化在乡村振兴中作用发挥得好的村,党支部带动能力就越强。

1.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应以乡村自治为根本,为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内生动力;以乡村法治为保障,为乡村治理体系提供秩序规范;以乡村德治为支撑,为乡村治理体系提供情感支撑。青白江区杏花村充分挖掘“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本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新型社区发展模式,把地方传统文化注入社区发展治理,构建文明、和谐的邻里关系,将原来的农村社区打造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大邑县董场镇以村规民约“再造”为切入口,将群众普遍认可的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乡风文明、敬老爱幼孝廉文化等固化为村民自治公约,引导群众自我参与、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发展治理的新格局。

青白江区杏花村

2.激发农民参与热情。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乡村振兴中应注重培养农民主体意识,调动起农民积极性主动性,让农民“热起来”,主动参与其中。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引进的文创项目必须与当地农业、手工业相结合。“谌塝塝”微村落是明月村文创项目集群代表,政府引导修复,陶艺家及村民互动参与,改造10个林盘院落,建成蜀山小筑陶瓷艺术博物馆、火痕柴窑工坊等5个文创项目,谌家院子、豆花饭等3个村民创业餐饮店,门前椿树等2个村民创业民宿;原住村民则以文创院落房东、文创项目员工、旅游合作社成员、旅游从业者等身份参与到明月村的整体建设发展中,形成产村一体、共创共享的发展新模式。

注:本报告有关资料和数据,来自成都市及其各市(县、区)地方志部门。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课题组,《聚地方文化之力铸乡村振兴之魂——我省地方文化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四川省情网,年5月29日。

2.郑强春,《浅议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休闲性特点对现代农业的影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年第4期。

3.成都市司法局,《非遗保护,我们能做点什么?》,澎湃资讯·澎湃号·法制成都,年8月27日。

4.张玉玲,《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浅析成都的乡村文化建设实践》,红星资讯,年9月26日。

5.成都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成都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年。

6.成都市龙泉驿区社科联课题组,《重要文化遗产助推龙泉驿区创新发展研究》,年。

7.成都市龙泉驿区社科联课题组,《龙泉驿区涉农社区文化治理研究》,年。

课题组负责人

陶利辉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课题组成员

刘志文四川年鉴社副社长

张华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级调研员

徐高芳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

陈婧妮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

执笔

徐高芳刘志文张华陈婧妮

(原刊于《地情报告—》,年8月方志出版社出版)

(未完待续)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乡村振兴成都地方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报告(上)

方志四川篆刻:殷智

作者/来源:方志四川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7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