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锦观新闻」
“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是人才工作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新津区围绕产业强链补链,依托产业园区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为广大人才量身打造了一批覆盖工作、学习、生活的人才服务平台。”新津区委书记唐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
具体而言,首先是突出“创新策源+成果转化”,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共同体。去年,新津区联合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产业集团,发挥各方优势,在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共建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先进智造产业基地,构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引育+产融结合”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产业发展生态,着力打造一个“跨区域、一体化、全链条”的科技创新共同体。
其二是突出“科研院校+应用场景”,搭建产学研用有机衔接平台。近年来,新津区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组建中国农大产研院,引进南京农业大学创新团队成立博士田间工作站,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人才工作站,与四川大学合作建设四川大学(新津)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促进科技成果在地转移转化。目前,全区累计建成研发机构和科研合作平台67个。
其三是突出“要素集成+平台赋能”,创建互利共生创新创业生态。沿产业链创新链布局“创智湾”“农博帮帮”等4个人才创新服务中心,打造了“津英·筑梦空间”等5个新型人才服务工作站,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便捷的服务平台。
新津作为成都市最年轻的市辖区,是全市最具公园城市实践价值的区域之一,不仅有美丽的山水湿地自然生态本底,更有“一城两园一区”全域产城融合发展的人才成长沃土。近年来,新津登记落户大专及以上青年人才增长率稳居全市前列。对于如何招才引智,唐华介绍,“筑好巢”是关键。近年来,一方面,新津通过实施TOD营城、智慧营城、生态营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打造了青年人期待的“TOD+5G”公园城市社区生活空间,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生态和宜居环境。另一方面,落实好各项人才政策、做好人才服务。
比如,新津区锁定高校在校生打造了“津津希望”实习品牌,招引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到新津实习。聚焦定制化技能人才培育实施“产教融合”五大工程,整合东软、新华教育等11家职教资源,定制化培育金蓝(绿)领、数字创意人才近人,以“按需定制”培育高技能人才余人。
实施“津津乐业”人才工程,通过“津津希望”培训生计划,遴选优秀毕业生配置导师开展“一对一”结对帮带,帮助年轻干部成长成才。并遴选家企业高管参加“津津希望”企业上市专题培训班和“产学研资”企业家成长计划,帮助青年企业家快速成长。
还塑造了“津彩生活”人才环境,形成覆盖数字经济、金融、现代乡村、文体旅产业的人才政策体系,打造“津英”青年驿站,实施“津英人才”安居工程,发放“津英人才金卡”,极力呈现人才专属礼遇。比如,新津在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拿出最好的地段建设人才公寓近套,并按照“人、业、场”的服务逻辑,配套打造“津英人才公园”,以及创智汇、创智湾等双创空间,建设人才服务创新中心、人才服务工作站,为各类人才创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对全市人才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接下来,新津将如何贯彻落实呢?唐华表示,将统筹推进人才引、育、留、用一体发展。
突出“人才优先”导向,多维发力打造人才集聚磁场。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发展,着力打造“聚才海绵城市”,开展“来了就是新津人”系列城市感知活动,吸引青年人才、产业人才来津创新创业。搭建园区和企业联合培训平台,构建跨区域资源共享机制。实施“产业人+社区人”共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引导人才和团队揭榜挂帅领办项目,与新津城市共成长、同进步。
突出“产才融合”导向,推动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将围绕建圈强链,聚焦产业所需,深化“产教融合”五大工程,着力构建“定制培养+集中训练+顶岗实习+人才输出”人才生态链,建立完善“企业下单、院校接单、政府买单”培训机制,推动人才引育与产业生态“建圈”、重点产业“强链”相适应,不断做强人才和产业支撑。
突出“聚势赋能”导向,优化人才筑梦圆梦服务生态。将推进中国农大产研院等一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科创载体全链条服务效能,定期遴选一批双创项目进行重点支持,推动人力资源与项目、产业、技术协同融合,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理念,全面升级人才服务创新中心和人才服务工作站,全方位服务各类人才健康成长。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缪梦羽李霞受访者供图编辑宋和霄校对王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