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41022/4499988.html
▼这是食物链顶端的第篇文章▼

-前情提要-注本文一共字,全部阅读完大约需要7分钟。

上一篇我们说了如何搞科研的流程,那今天“形而上”的聊一聊科学哲学吧。如果不感兴趣,只是看文章标题进来的朋友可以直接向下翻到文章的最后一个章节。开局一张图,全文会围绕这个图展开。昨天是洋葱??图,今天是冰山??一角图。就算用科研的方法研究我们认知的世界。我们能认知的也只有冰山的一角而已。

01开局一张图

▼人都是恐惧未知的

真实世界如果真如

物理世界的宏观层面

描述的那样,就完美了

比如:

在条件气压下,

所有的水加热到℃,

就必然会沸腾。

又比如:

在条件温度下,

铜加入浓硫酸中反应,

加水稀释后,

必然出现唯一的蓝色。

……

这样机械的、唯物的

忠实而又坚定的确定性

就像人们描述的“安全感”

一样让人放心。

那如果世界是不确定性的呢?

如果树上有5只鸟

开枪打死1只,

其他鸟都傻站着不动

对枪声和同伴漠不关心

那么,5-1=4才能成立。

如果婴幼儿奶粉的

顾客真的是婴儿

婴儿能直接鉴别和购买

甚至婴儿能通过口感和直觉

鉴别出比竞品真的多了5%的DHA

那么,某些产品的市场假说才能成立。

如果一个x只有一种形态和数量值

一个y也真的只有一种形态和数量值;

甚至有且只有一个r,

且只有一个形态和数量值,

那么,y=f(x

r)才能成立。

(看不懂的参考上一篇文章)

然而,

在这个以人类生活为核心的

有机世界中。

确定性现象变得弱不惊风,

排山倒海呼啸而来的

是诸多不确定性现象。

我们拥有一栋房子,

就比拥有一个爱人要更踏实;

我们拥抱大自然,

就比拥抱工作要更幸福;

《婚姻法》保护财产

就比“保鲜爱情”更具备可操作性;

前者是那么多真实,

后者却是丰富多彩,充满变数。

于是乎,

从单一事实向全称事实过渡的通路

就这样被“不确定性”无情的阻断了。

那怎么办好?

只好来认识不确定性现象,

其中也许藏着“确定”呢?

于是一群科学家

经过多年研究之后

将“不确定性”改名为“随机现象”。

必然现象与随机现象

随机现象的标准定义之一,李勇《概率论》

在自然界与生产实践

和科学实践中,

人们会观察到各种各样的现象,

把它们归纳起来,

大体分为两类

1,可预言其结果的。

即在保持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重复进行试验??,

其结果总是确定的,

必然发生(或必然不发生)。

这类现象称之为:

必然现象(inevitablephenomena)

或确定现象(definitephenomena)

2,事前不可预言结果的。

即条件不变,重复试验,结果未必相同。

这类结果呈现偶然性、不确定性现象,

称之为:随机现象(randomphenomena)

或不确定现象(indefinitephenomena)

重点讲不确定现象。

对一次或少数几次观察或实验而言,

其结果呈现偶然不确定现象。

但是相同条件下进行大量重复试验,

其结果却呈现出某种固有的特定规律

——频率的稳定性,

通常称之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

又称之为:伯努利大数定理。

单称、全称

1,单一事件,在科学哲学讨论中,

称为单称陈述/事实。

2,一般事实,在科学哲学讨论中,

称为全称陈述/事实。

在卡尔纳普(RudolfCarnap的《科学哲学导论》)

看来“在科哲中,一个重大的、

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

我们怎么能够从这样的单称陈述出发

到达全称规律的断言”

休谟诘难的也是这个问题;

物理学家康普顿说,

现象,并不被看作是

通向真理的线索,

但是,我们似乎没有任何别的线索。

(这个和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说

如出一辙。详见《到底带不带口罩上街》)

归纳演绎

1,规律是比较出来的。

如最上图所示,

从对「个别事实的直接观察」开始,

当许多观察被互相比较

(事物之间的关系属性)

规律性才得以发现。

到这一步是发现“规律”

(全称规律和统计规律)。

2,规律是人对认知对象

背后决定原因的发现、归纳、

猜想和描述。

是对确定性和随机性的临摹或理想刻画。

3,规律服务于

「解释已经知道的事实」和

「预言尚未知道的事实」。

这个阶段就是「归纳」

旨在从一定数量的单称事实,

提炼出一个「全称规律或统计规律」来。

事后,

有大自然(包括人类社会)

的自然展现,

或者由科学家、试验者自行设计

演绎推理出蕴涵全称规律

或统计规律的「事实表现」,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观察性试验

或者干预性试验。

这个阶段就是「演绎」

旨在检验由归纳提出的假说规律。

简而言之就是

观察→归纳→演绎→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

统计规律本身也是

一种对现实现象/单称事实的

抽象归纳和描述。

真实世界中主要是以

复合的随机性现象存在。

确定性现象

只是我们人类思维理解

和认知上的便捷处理方式。

比如:“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

它们既然没有一片是相同的,

那么每一片都独立称为:一个单称事实。

这就是真实世界的随机性。

为什么又要管它们叫“树叶”。

是人类自己为了认知便捷

把相似的它们归纳为了:树叶。

科学哲学世界的两大标准

真实世界有无穷多的单称事实,

人类又只能靠「归纳-演绎」

来认知这个世界。

那么问题又来了。

1,选择的标准是啥?

就是统计学的抽样误差。

文绉绉的说法就是:

“任一单称事实用于表征全称事实时,

单称事实与理论总体/真相/真值之间

的客观差距”。

在抽样误差(绝对值)

及α,β被事先约定时,

应按照什么抽样原则?

抽取多少个单称事实?

才能得窥“真理”的全貌?

2,这个收敛的数值,

它是由什么决定的?

它有什么作用?

我们要如何去表征它?

这两个问题就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

科学哲学世界的三条岔路

由此,科学家们开始朝着三条岔路上迈进了。

1,如何让“归纳逻辑蕴含“”程序化,可量化?

比如:「归纳-演绎」的逻辑蕴含到底是什么?

它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即使不可能是1,

那这个接近程度是多少?

如何表征这个程度?能否计算这个程度?

一旦将归纳程序清晰化,

归纳过程定量化,

人类是否可以造出一台归纳机器?

如果成立,

现在的「人工“智能”」

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人工智能”。

2,科学推理研究的程序范式。

回归初心,

既然“不是所有的归纳都能产生知识”。

那么我们把重心从“逻辑关系的蕴含”

转移到“对推理程序的判断上”来。

方法论只是操作程序上的描述,

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和拿到数据分析时,

我们总不能“想用什么测就用什么测”

“想怎么测就怎么测”,

拿到数据后,

我们也不可能凭肉眼观察,

就各种做出论断吧?

总得有人建立一套

在数字/数学/定量层面

的操作程序和界定标准吧?

这就是:科学推理研究的程序范式。

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流派。

他们直面产生困境的本质

即“现象/事实/属性的随机性”

进行探究并寻找解决方案。

这一流派的大师和理论有:

柯尔莫格诺夫(概率公式)

泊松(泊松分布)伯努利(伯努利试验、大数定律)

高斯(正态分布)奈曼(α,β)

费希尔(α,1-α,置信区间,α=0.05)

车比雪夫(车比雪夫不等式)

皮尔逊(假设检验)马尔可夫(马尔可夫链)

……

只有无限接近的真理

我们肯定无法穷尽单称事件

就像我们无法穷尽所有的树叶一样。

那么,我们观察多少次才算够呢?

这个放在经验世界里,

我们可以自己“估算”一下,

自己给个数值,自己反复检验后

自己认可就能过关。

(这就是常人的贝叶斯过程,

自己给β值,根据事实不断修正β)

现实生活中

“我们认为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放在科学世界里,

你的证实过程,

只能做一下案例报告公布于众,

而无法以明确的数据示人。

世人难以接受的真相

为什么大家觉得科学家都是怪人?

因为世人只想要

一个一劳永逸的、一蹴而就的,

关于这个世界的永真答案。

比如:树上有5只鸟,

如果开枪打死1只,

就必须有且只有4只在树上。

这是“安全感”在作怪。

因为这很可爱

符合人“以消耗最小能量”

获得最大满足的精神诉求。

正因为有这样的情感需求,

抵触科学、亲近伪科学

相信星座、算命

甚至是轻信

某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